買機票,其實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Yuyu Lin
11 min readMay 13, 2020

--

隨著廉價航空的興起,一張日本來回機票可能幾千塊有找,是不是讓大家在買機票的時候越來越無感?

雖然票價低了,但這"買賣機票"背後的哲理,卻依舊的複雜。

即使在這網路世界發達的年代,機票的販售卻仍像要翻查電話簿找電話一樣的不直觀、缺乏整合..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今天一架華航(CI)從台北TPE飛阿姆斯特丹AMS的寬體客機(Boeing 777–300ER) 共有40個business class/62個premium economy/256個economy seats,航空公司要用甚麼票價、透過哪些管道、在甚麼時間點前賣出這些位子?

如果像廉價航空,要求旅客只能直接在官方網站上購票,完全不透過任何旅行社、網路購票平台等售票,事情可能簡單一點,只需按照公司的票價策略依序執行即可。

譬如 旅客在出發9個月前買票,可以用正常票價的7折購入,但可能只有70個這樣票價的機位;在3個月前買票,可以用正常票價的85折購入,可能可以有100個這樣票價的機位;而飛機起飛前3天買票,除了可能只剩10個機位,還有可能要用高於正常票價才能購入。

但就一個Full service carrier來說,每天起降班次有多少,每架飛機可容納多少人,每個航點的價格又不盡相同,綜合一下,就知道這"賣票學問"究竟有多複雜了吧..

經濟學最講求的就是供需平衡。對航空公司而言,他們到底要"供多少",是件非常難拿捏的事情。畢竟客人的範圍涵蓋全世界,在班表釋出到實際起飛間都是可以售票的時間,他們很難因為一件突發事情,就臨時增加一倍、或減少80%的供給,因為這背後還有飛機調度、機場停機位子、售票等等一環接著一環。

所以如果說中小型企業像隻猴子,靈活度很高;那航空公司就可以說是萬年長毛象,要翻個身都有困難的那種!

好,好像有點扯遠了。

但這篇主要就是想來介紹這機票的背後,從航空公司到旅客之間,到底經過了多少重重關卡?而在那麼多管道都可以買機票,到底哪裡買最好?

三月中的逃命機票

--------------------------------------------------------------------------------------------------

機位是由航空公司提供的,所以就先從航空公司內部的系統說起。

航空公司內部會有一個叫做Passenger Service System (PSS)的東西來整合所有關於"旅客"的相關業務。而這系統涵蓋範圍甚廣,包含1) Central Reservation System (CRS) 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預訂機位的 2) Airline Inventory System 來看還有多少存貨(機位)尚未售出? 3)Departure Control System (DCS) 用來控管每天航班起降 和機場check-in系統息息相關4)Special Service Request (SSR) 紀錄乘客的特殊需求 ex.要高纖低脂餐、要帶嬰兒或寵物上機等。另外還有Data storage、internet booking engine... 等

我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XD 但這些都屬於IT系統的範疇,通常都是外包給第三方廠商的。畢竟就像Silverjet的IT執行長所說的:

‘As an airline, our primary focus is on filling seats, not developing computer systems and software that can be quickly and cost-effectively sourced from outside suppliers.’

(之後應該會寫一篇關於航空公司外包業務的文章,到時再詳細說明~)

其實講那麼多,只有我粗體起來的CRS對旅客來說最為重要。因為他是Airline Reservation System 的背後靈,也就是我們一般搜尋時點開的電子商務網站 (E-Commerce website)。

而這個Airline Reservation System (ARS)中會有該航空公司所有航班排程 (schedule)、機位數量 (seat number)、票價 (price)等重要資訊。

然後這個ARS會定期將航班排程 (schedule)拋給OAGInnovata等專門掌管所有航空公司飛行班表的機構;將票價 (price)拋給一個叫ATPCO的中介 (據說若是美國國內線一天可以更改4次票價、若是國際線一天只能更新一次)。

欸!怎麼換行了?是不是少說了機位數量 (seat number)該拋給誰?

在繼續介紹前,先給大家看一個流程圖可能會讓後續的事情清楚一點。(就說不知道握麼會搞得那麼複雜吧!)

Source: IATA (2020)

基本上前面所說的那些除了航空公司本身以外的媒介,可以統稱為第三方。也就是上圖最左邊藍色方框中的小團體們。

而最右邊紅色的想當然爾,就是生態鏈最下游的旅客們;而我們的上家,也可以以"旅行社"概括(土黃色方框),或是機票的最直接從供應方"航空公司"的網站訂購(藍方框)。

好啦,那這圖(途)中被忽略的那個黑黑的,又是何方神聖?為何可以在航空公司及旅行社間築起那道黑牆?

GDS全名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直翻就是全球分配系統(好像有點怪?),反正簡單來說,就是用來整合所有供給方資訊再集中統一提供給需求方的一個大漏斗!

剛剛前面說的CRS是在"一家"航空公司的範疇裡。但今天世界上從同個地方起飛至同個地點的航線,少說也有兩三家以上的航空公司同時提供服務;多則高達十幾家都不是件特殊的事情。

隨便在OAG上搜尋2019/7/19星期五從倫敦Heathrow (LHR) 飛紐約 John F. Kennedy (JFK)的航班,短短一天的時間就有108個班次共29,388個機位由15家航空公司營運。

試想一下,今天我想要買這段的機票,到底會經過哪些步驟?

在早期尚未有網路整合系統前,我是不是必須先知道到底有哪15家航空公司在飛這條航線?然後要選時間區間,看啥時最符合我的計畫?再來還要比價。這一來一往的,在沒有電腦網路只有電話線路的年代,你究竟要打多少通電話,才能蒐集完全部的資訊?

好,當你花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決定要買X航空Y票價早上十點出發的班機,要撥電話準備下單時,有可能已經沒有機位了、有可能價格已經變成2Y了、更有可能X因為一些因素直接取消該航班!

這時候要怎辦?可能游過去比較快?

所以GDS的用途就在這。

當每間航空公司定期拋機位數量 (seat number)、OAG或Innovata拋航班排程(schedule)以及ATPCO拋票價 (price)給GDS後,他們就會負責統合各方資料,再傳給食物鏈下游。

有點像是腰帶的感覺,把整個人從中間束起來!

好,那這GDS在全世界現在屬於寡占市場,三大龍頭公司Amadeus, Sabre 及 Travelport的市占率就超過90%。不過各家的市場不太一致,像Amadus因為是由Lufthansa、Air France等四家航空一同創立,所以在歐洲較為盛行;而Sabre則是American Airline起家的。

那這些公司又是怎麼賺錢的呢?當然就是和機位供給者 — 航空公司收錢啦!畢竟他們的主要業務就是統合航空公司拋出來的資訊,再繼續幫後者賣票。雖然GDS的價格很不透明,但都是依照每筆交易在計算收費的(有查到大概一筆是4歐之類的價碼):所以想一想一年下來,全世界有多少人非直接透過航空公司買票,就知道這對航空公司會是一筆多大的開銷。(大概看了一下SIN 2018財報,commission等費用約4.7億美金佔了總營業成本約3%)

但就是因為這樣,業界現在採取幾個措施想要降低GDS在整個distribution*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航空業中distribution代表航空公司們賣票的這個動作,中文好像翻"分銷"(? 不太懂,還是用英文的好。所以如果是直接在航空公司網站買,叫做direct channel;其他透過GDS的就通稱為indirect channel

  1. 航空公司像Lufthansa在2015就開第一刀,針對那些indirect channel的訂單,額外收取16歐的處理費,大大提高旅行社們的成本。使得該集團得以從2015僅30%的票是直接向公司訂購的提升至2018的近50%。
  2. IATA為了解決這亂象,開始推動NDC(差點打成NDS哈哈)New Distribution Capability,反正就是希望讓航空公司對口直接是下面那個圖中土黃色方框的人們,忽略GDS的存在XD 或是讓GDS只有"統整"的功能,卻不具實質意義,改叫content aggregators而已XD
Source: IATA (2020)

不過雖然IATA宣稱現在採用NDS的包含多家知名航空公司(ie. Singapore, Cathy, BA, AA等等),但仍未普及,同志尚須努力!

好了,GDS終於談完了,最後來講講大家最熟悉的各種購票平台,共可以分為三種:Meta-search engine, Online Travel Agency及Offline Travel Agency。

  • Meta-search engine顧名思義就是在一般搜尋平台之後的整合系統。當我舉例說就像Skyscanner、Google Flight、KAYAK等等大家可能就秒懂了吧!對,他們會依照你們輸入的需求,再將由GDS提供的資訊統合後一起呈現給你們。但你無法直接在他們的平台上訂購,通常會導到其他的Online Travel Agency或航空公司本身,若你藉由他們引導過去成功的訂購機票,這些平台就可以收取相關傭金。
  • Online Travel Agency就是你從剛剛Skyscanner搜尋結果中看到可以實際購買的那些平台們,像甚麼KIWI啊Mytrip之類的,但這些很容易會是釣魚網站或賣假機票的,大家購買前最好注意一下先查詢評價,別因為價格低就被騙了!
  • Offline Travel Agency很簡單,就是市面上最常看到的那些旅行社,什麼雄獅、東南、山富之類的。

至於這些Travel Agency怎麼賺錢呢?他們通常可以拿到較低價的機票,然後用低於原價一點點的價格賣給你們,賺中間價差;另外,他們也會收取服務費service charges,通常是依據購票價格再乘上一定的趴數。不過這方面我就沒特別研究,感興趣的人可以直接搜尋旅行社如何賺錢的?就會有一堆文章搶著分析。

今天如果你是透過上述說的這三種管道購買機票,通常會發現從你刷卡到真的收到電子機票,會需要一定的時間,並不像直接在航空公司平台上購買那麼迅速;或是有可能事後發生其實根本沒買到機票的窘境。

原因就在於當你卡刷下去時,這些第三方平台要先將購票資訊透過GDS回傳至航空公司的Airline Reservation System 確認還有機位後,才能由ticketing系統確認並開出獨一無二的6碼英文訂位代號機票號碼,最後才由旅行社再將由航空公司開出的電子機票寄到你的信箱中。

由此可知,這中間所需的作業時間及有可能回傳到航空公司時發現你購買的這個票價已經完售或是根本已經超賣,導致最後無法開票成功。

另外,通常如果你是在這些第三方平台購買機票時,是無法在航空公司平台上追加行李、要求特殊餐或其他特殊需求的,通常都要夠過旅行社去洽談,畢竟航空公司不經手你的這筆交易啊!一方面是造成旅客的困擾,另一方面航空公司也很難取得旅客的資訊。

對於將旅客需求擺在第一位的航空公司來說是個很大資訊不對稱及不流通的障礙。

所以啊,我自己是比較傾向於直接在航空公司網站上購買機票,除了比較有保障絕對不會買到假票外,更是幫助航空公司更完善的預測需求、建立旅客資料庫並用在之後的創新及進步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後記:其實這個主題本來是被我放在很後面很後面才想介紹的,因為上課的時候只有請客座講師分享,並沒有很認真的介紹(好像以為是背景常識一樣)。但多虧group project,自己被分配到這個小part,才硬著頭皮去蒐集各種資料弄懂這購票背後的大學問,意外覺得有趣,才讓這篇提早問世XD 算是個意料之外的收穫吧!

哈哈但就也是因為這group project,讓我預計一週一篇的計畫破功!睽違一個月才又寫完這篇,之後會努力鞭策自己,也歡迎大家鞭策我xd 做到第一篇寫的小期許!

歡迎大家留言跟我討論喔~

--

--

Yuyu Lin

在夢想與現實間掙扎。感嘆著還沒進入已成夕陽產業的航空業小菜鳥。